查看原文
其他

湖北一夜新增14840例:关于当下疫情你必须知道的7个真相

良叔大大 良大师 2020-09-08

NO°/254

Thursday,February 13,2020

致   恪尽职守的你






作者 | 良叔

来源 | 良大师

(ID:liang_da_shi)

个人微信号:liangshujiushiwo(不闲聊)


最近有两条好消息:

第一,#新冠病毒疫苗可能在18个月内完成#。
 
 
第二,钟南山:#新冠肺炎疫情有望4月前结束#。
 
 
再看当下疫情形势,捷报连连:
 
湖北省以外省份新增确诊人数,连降9天
 
街上的车流开始多起来,朋友圈里有了春光明媚,新一轮返工征程也即将开启。
 
那么,面对疫情,现在可以稍稍放松警惕了吗?
 
不不,革命尚未成功,我们还需努力。
 
此话怎讲?
 
先来听听钟南山怎么说。


1




潜伏期时间较长


钟南山团队于2月9日,在专业学术网站Medrxiv上,发表了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首份研究论文。
 
 
论文中,钟南山团队对1099例患者样本,进行了回顾性研究。
 
其中有2个关键结论:
 
1、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,其中有一个例潜伏期长达24天
2、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。
 
 
潜伏期普遍14天,个例最长24天,这就意味着离胜利还有一段时日。
 
这也是此次疫情比较麻烦的点。
 
一个人染上病后,可能10天后,才出现病症。
 
而在症状出现之前,连他自己都不知道,又谈何就医。
 
在这段时间里,他或许见了朋友,或许聚餐吃饭且不用公筷,或许对别人大声说话时唾沫横飞,又或许随地吐痰……
 
每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,都可能把病菌带给别人。
 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病菌狡猾得很。
 
有些人携带病菌,就算无症状,也可能成为传染源。
 
这一类人,很难提前识别。
 
 
所以,在最终胜利到来之前,切不可盲目乐观。


2




一个人的隐瞒,

就可能前功尽弃


前几天,上海虹桥火车站迎来第一波返程高峰。
 
簇簇挤挤,别说人与人之间间隔1米了,1厘米都没有。
 
 
最终发热101人,隔离观察上千人
 
 
我知道,这个非常时期,多数人冒风险奔波也是无奈之举,毕竟要赚钱养家。
 
但如果你在病源地待过,或者有任何相似症状,也请你自觉一点。
 
可能因为你一个人,而让整个社会背上负担。
 
这话不是危言耸听。
 
2月9日,成都玉林街小区的一家三口,从湖北黄冈回来。
 
三人都有感觉不适,但却没居家观察,反而照常出入,还去了好几次菜市场。
 
最后,三人都被确诊。
 
此后,整栋楼封锁消毒,该小区所有居民强制在家观察。
 
次日,成都市开展全城消杀。
 
 
一家确诊,全城戒备,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?
 
不。
国难当头,不容松懈。
 
诚如张文宏医生所说,在这个节点,全国没有一个人不做贡献的
 
只有医生做贡献,这个病一定是看不好的!
 
 
此次春节假期延长又延长,就是为了不让所有医生的努力,前功尽弃。
 
可即便如此,谁又能保证,你身边匆匆走过的行人,不是高危人群?
 
 

3




湖北确诊人数一夜激增,怎么回事?


就算抛开长长的潜伏期,和无症状高危人群,要确定一个人得没得病,还有一个硬伤。
 
那就是核酸检测试剂盒。
 
▲图片来源:中国科学报
 
以往确诊为“新型肺炎”有两个标准: 
1、必须用核酸检测试剂盒;
2、必须测出阳性。
 
且不说“一盒难求”的情况,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,在接受白岩松专访时说:
 
现在看,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,不过30%-50%。
 
现实情况也能呼应的上。
 
杭州一所医院,一位病人测了6次都是阴性,直到第7次才测出阳性。
 
倘若万一医生在6次检测后,就让他出院了,后果可想而知:
 
此人的病情被耽误,社会多了一份风险,数据统计少了一个确诊病例。
 
所以,打破只能依靠“核酸测试”确诊是当务之急。
 
今天,当你看到湖北新增确诊14840例时,可能会有些恐慌,其实大可不必。
 
这不是疫情失控,而是从今天起,“核酸测试”的唯一性,被打破。
 
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病例数,纳入确诊病例数。
 
那么,临床诊断病例是什么情况?
 
比如说,市民张先生发热了咳嗽了,拍了CT出现病理症状,医生也觉得多半就是了,这就属于临床诊断病例。
 
但此前,因为核酸试剂不够,或检测结果呈阴性,张先生只能活在统计数据之外。
 
此次数据增长,不过是一万多个符合临床诊断的张先生,终于得到了确诊。
 
比起此前的3连降,这个数据也许有点吓人,但更严谨,也更接近真相。
 
作家六神磊磊讲的一句话挺好,他说:
 
“吓人的真数据,总好过暖人的瘸数据 。



4




何时才能迎来拐点?


截止目前,全国确诊数据仍在上升。
 
更严峻的挑战,就是这次返工潮
 
11日下午,钟南山表示,“估计2月中下旬到峰值”。
 
至于什么时候是拐点,还不能预测,要看这次返工潮的防控情况。
 
 
此前,感染科专家张文宏医生,推算了疫情发展的3种可能性:
最好的结局:2-4周内所有病人治疗结束,2-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;

最差的结局:控制失败,病毒席卷全球;

胶着状态: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,抗疫过程会十分长,可能会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。
 
 
目前新冠病毒疫苗刚开始动物试验,最快 4 月进入临床。
 
但就像开头提到的,疫苗的研发需要一个过程,最快可能也要18个月。
 
也就是说,短期内,我们很难研制出特效药。
 
结局终会走向何方,很大程度上,就看此次返工潮。
 
哪怕只有一个潜在病患没有被收治,都不是最终的胜利。
 
在胜利之前,我们能做的,就是严防死守。
 
让拐点来得早一点,更早一点。


5




普通人能做点什么?


普通人能做点什么?
别聚了!
 
南方周末的统计数据显示: 
截至2020年2月10日,全国共计逾400起聚集性案例。

其中83%的聚集性疫情出现在家庭,其余在医疗机构、超市商场、企事业单位等地也有发生。
 
多地统计发现,平均每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2-3例。
 
 
对此,李兰娟院士多次强调:
 
去过武汉的人要主动申报,说明自己有过疫区接触史,并进行 14 天的隔离观察,不要接触其他人,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。
 
不要聚餐,不要打牌搓麻将,不要去KTV,不要去酒吧,不要去电影院……
 
总之,疫情严控期间,不要去任何人多的地方。
 
因为在外界人群中,我们无法确定会不会有去过武汉的人,或者有接触过病人的潜伏期人群。
 
不要心存侥幸,请继续宅家。


6




不得不出门上班的人,怎么办?


“要上班了,我要去挤地铁公交了。
我会不会不小心感染病毒啊?”
 
“同事来自天南海北,也有湖北籍的。
面对他们,我要不要保持距离?”
……
 
相信不少复工的上班族,都在心里盘算过类似问题。
 
我为你整理了一套全面的防护措施,希望能帮到你。
 
首先,口罩是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。
 
无论是坐飞机,坐火车,还是自驾,返程途中,切记全程戴口罩
 
如在途中遇上咳嗽的人,请先确保他戴了口罩。
 
碰上对方没戴口罩,如你有多余的口罩,可以赠送他一个,或联系乘务人员。
 
上班路上,尽量选择步行、骑车和自驾
 
如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,请尽量靠近通风位置
 
到了办公室,也不能放松。
 
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同事们是否接触过潜在人群,所以哪怕在办公室,也要戴口罩
 
 
能走楼梯,就尽量不坐电梯,搭乘电梯一定要戴口罩。  
 
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脱口罩,错峰就餐,不要面对面就餐,就餐时避免说话。 
  

与同事谈话时,尽量保持适当距离。
 
对手部会接触到的物件进行酒精消毒,比如门把手、键盘鼠标、文具、桌面、手机、共享自行车把手、工作证等。
 
专家建议,开窗通风,但不要开中央空调
 
 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是,勤洗手:
1、到单位,第一时间洗手;  
2、吃东西前,先洗手;
3、去过电梯间,饭堂,回来要洗手;
4、外出回来,马上洗手;  
5、要接触自己面部,特别是鼻孔与眼睛前,先洗手;
6、摘掉口罩,一定要再次洗手。 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下班后不聚餐,回家后尽快洗澡。
 
严格做到以上防护措施,感染概率就会非常低。



7




这场仗,只靠医生是不够的


目前新增确诊与疑似人数,湖北以外连降9天。
 
从大趋势来看,“三板斧”——戴口罩,少出门,勤洗手,在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方面,已初见成效。
 
而这套方法,在疫情集中城市——武汉,亦卓有成效。
 
在疫情的最中心有个小区,名为华大家园。
 
从疫情爆发到2月8日,该小区只出现1例确诊,1例疑似。
 
据说,确诊病例还是从外地返汉人员。
 
该小区从1月20号开始,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小区,严格追踪记录出入时间,每天测量住户体温,在公共区域消毒杀菌,给每家每户发放口罩和消毒水等。
 
 
最难能可贵的是,在疫情初始阶段,小区工作人员就向住户们宣传不出门。
 
为了减少住户出门,他们甚至联系了社区志愿者,每天给住户们送菜。
 
住户们有了充足的必需物资,自然安心宅家,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得病风险。
 
不得不说,防控措施做得太到位了!
 
高度警惕,严密防护,至始至终。
 
现在是关键时刻,千万不要因为个人的一点点放松,让病毒有机可趁,卷土重来。
 
要打赢这场仗,只靠医生是不够的,这是一场全民战役。



8




写在最后

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
 
那些最勇敢的人,在前线用人墙为我们筑起防护墙。
 
我们又有什么理由,不守护好大后方?
 
或许宅家确实有点闷,洗手消毒戴口罩确实有点繁琐,奈何病毒太狡猾,潜伏时期又长,这场仗,我们只能刚到底。
 
哪怕只剩一个病患没有被收治,就还没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。
 
至于这场疫情会如何结束,又会在何时结束,我们都无法预测。
 
每一个普通人能做的,就是坚持做好自我防护,不让医护人员成为一座孤岛。



本文作者:良叔,畅销书《超级个体: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》作者,公众号良大师主笔,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,知名培训顾问,简书签约作者。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(ID:liang_da_shi)。


——END——

我是良大师
畅销书
《超级个体: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》作者
原500强高管
著名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
良分文化CEO
平时给大家解答工作、生活中的疑难杂症
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良叔
欢迎大家添加我的微信,与良叔亲密接触
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,加我微信

我害怕这样的陈道明
巩俐和郎平,好狠俩女人
纵欲式消费,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
月薪2.3万的红十字员工,和越捐越穷的韩红
被泼了脏水的李兰娟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


若你喜欢这篇文章
给良叔点个“在看”吧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